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锦州市依法行政考核实施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10:30:30  浏览:959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锦州市依法行政考核实施办法

辽宁省锦州市人民政府


锦州市依法行政考核实施办法

锦州市人民政府令第3号


  《锦州市依法行政考核实施办法》已经2010年6月17日市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王文权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五日

        锦州市依法行政考核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保障与促进锦州全面振兴和科学发展,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辽宁省依法行政考核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依法行政考核,是指考核机关对考核对象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和《锦州市关于贯彻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行的考查、评价和奖惩等活动。
  第四条 市、县(市)区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考核具体工作由本级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依法行政考核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 市政府负责考核县(市)区政府和本级政府部门;县(市)区政府负责考核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本级政府部门。
  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门,由其上级管理部门进行考核,并充分听取当地政府的意见,考核结果抄告同级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实行双重管理的部门,由所在地政府进行考核,并充分听取其上级管理部门的意见,考核结果抄告其上级管理部门。
  上级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政府依法行政考核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 依法行政考核应当遵循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公众参与、统一组织、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七条 依法行政考核结果应当纳入政府、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第二章 依法行政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八条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一)明确行政决策权限,完善行政决策规则,规范行政决策程序;
  (二)建立并实行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对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当采取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及其他有效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三)建立并实行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制度,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应当事先由法制机构或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涉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应当事先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讨论、采纳论证意见或者建议情况应当有详实记录,作出行政决策的文件应当合法有效;
  (四)建立并实行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决定制度,作出重大行政决策,由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或者部门的行政领导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集体决定应当有完善的工作程序,行政首长对经集体讨论作出的行政决定承担主要责任;
  (五)建立并实行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评价制度,由确定的机构和人员定期对重大行政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存在的问题,除依法保密的除外,应当公开有关重大行政决策的事项、依据和结果,并保证公众的查阅权利;
  (六)建立并实行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对违法决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恶劣社会影响或者严重侵害公共利益的,对有关行政首长和行政分管领导追究相应责任。
  第九条 转变政府职能:
  (一)依法界定和规范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实现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
  (二)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实行集中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行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三)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减少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行行政权力网上透明运行,扩大政府网上办公范围,建立电子监察网络,加强行政许可(审批)情况监察,提高行政许可(审批)工作效率;
  (四)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对应急决策的事项范围、启动机制、程序、时限、公布形式等作出规定,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五)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考核、社会评议、年度报告、责任追究等制度,及时、准确公开依法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为公众查阅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条件。
  第十条 加强制度建设:
  (一)起草和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
  (二)建立健全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说明、向社会公布等制度;
  (三)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废止和定期清理制度,实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制度。
  第十一条 规范行政执法:
  (一)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全面实施和规范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
  (二)依法履行行政执法职责,做到主体合法、程序正当、定性准确、裁量适当,执法程序、执法文书符合法律要求;
  (三)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审查制度,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经依法审定向社会公告;
  (四)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经培训考试,取得行政执法资格并持证上岗;
  (五)实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主体、执法依据、职责权限、执法内容、裁量标准、程序步骤、具体时限、监督方式等应当采取有效形式向社会公开;
  (六)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的有关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等材料应当按照《辽宁省行政执法文书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立卷归档,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考评;
  (七)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并实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先例制度和说明理由制度,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制度,探索开展规范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工作;
  (八)实行行政执法统计分析制度,按时报送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年度统计报表;
  (九)建立和完善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制度,作出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应当按照《锦州市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审查办法》的规定报送备案;
  (十)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落实《锦州市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充实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文本,严格依法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责、落实执法责任,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实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等相关配套制度。
  第十二条 防范化解行政争议和社会矛盾:
  (一)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建立解决民事纠纷的新机制,对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调解处理的民事纠纷,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及时地予以处理;
  (二)依法受理、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公正、及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依法履行参加行政复议活动的职责,履行上级行政机关的行政复议决定,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行政复议人员的素质,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
  (三)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积极支持基层组织的人民调解工作;
  (四)完善行政裁决和行政调解程序,高效、便民、低成本地解决社会纠纷;
  (五)完善信访制度,提高信访机构办理信访事项、化解纠纷的质量和效率,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第十三条 强化行政监督:
  (一)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依法向其备案行政规范性文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二)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其对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政协委员提案;
  (三)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实施的司法监督,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出庭应诉,自觉履行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和裁定;
  (四)强化政府的层级监督,落实《辽宁省行政执法监督规定》,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监督;
  (五)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强化对所属部门和下级政府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按照《辽宁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锦州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的规定报送备案,对政府法制部门的备案审查意见,及时依法处理;
  (六)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补偿制度,在法定期限内按照法定方式及时、足额兑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应当获得的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补偿;
  (七)支持和配合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依法开展监督工作,自觉接受并履行监督机关的监督决定;
  (八)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健全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诉举报、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和及时依法处理的工作机制。
  第十四条 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
  (一)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运作的基本准则,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二)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的领导、监督和协调机制,行政首长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制定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落实依法行政阶段性部署和年度工作任务,实行依法行政的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监督考核制度;
  (三)建立行政问责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四)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强化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和考核,加强普法和法制宣传,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
  (五)加强法制机构建设,支持和督促政府法制部门及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履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评议的职责。

                  第三章 考核方式方法

  第十五条 依法行政考核采取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与专项考核相结合,自查自评与互查互评相结合,公众评议与考核机关考核相结合,材料审查与实地抽查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十六条 市、县(市)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应当根据本办法,结合本级政府年度依法行政工作重点和主要工作目标要求,制定年度依法行政考核方案,明确具体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形式和评定标准。
  根据考核得分情况,考核等次分为优秀、达标、未达标三个等次,等次的分值划分由考核方案确定。
   第十七条 考核对象在被考核时应提供下列材料:
  (一)依法行政工作的自查自评报告;
  (二)各专项考核自评结果及依据;
  (三)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会议记录、文件资料、有关案卷、统计报表等;
  (四)考核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八条 年度考核的具体工作由市、县(市)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由市、县(市)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组成若干考核小组。
  公众评议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政管理相对人和其他有关方面的代表参加,可以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征求意见等方法进行。
  考核结束后,市、县(市)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公众评议情况, 提出考核意见,并将考核意见向被考核对象通报。考核对象对考核意见有异议的,可在五日内向市、县(市)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诉;市、县(市)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进行复查,复查结论通知申诉的考核对象。
  考核意见经本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为最终考核结果。考核结果按照相应标准纳入本级政府绩效考核当中。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考核方案,予以加分或者提高等次:
  (一)依法行政工作成绩突出,获省级以上(含省级,下同)表彰、奖励的;
  (二)依法行政的创新举措被省级以上机关作为经验推广的;
  (三)依法行政工作被省级以上新闻单位作为典型经验予以宣传报道的;
  (四)考核机关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 奖 惩

  第二十条 市、县(市)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对考核情况予以通报。
  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的,给予通报表彰;对未达标的,给予通报批评,责令提出书面整改意见,整改情况由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检查验收,并向本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拒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未达标的,建议相关部门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 对考核中发现有严重违法行政行为的,考核机关应当启动行政问责程序,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办法有效期为五年。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数据电文制度比较研究

陈学凯 叶知年


[内容摘要] 数据电文是电子合同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连接当事人身份和电子记录的技术性问题和法律问题。数据电文应坚持技术中立原则,以利于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可靠的数据电文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具有法律效力;数据电文的签署人应当履行保管、及时告知、真实陈述的义务。
[关 键 词] 数据电文 可靠 法律效力 民事义务

电子商务是指运用各种电子通讯手段所进行的商事法律行为,其中最主要的是合同行为。[1]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签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电子签名作为保障电子交易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广泛应用的同时遇到了不少问题。为了规范电子签名活动,消除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障碍,保障电子交易安全,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电子签名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11 次会议于2004 年8月28日通过,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该法通过确立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和签名规则,设定电子认证服务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电子认证服务业的监管,规定电子签名安全保障制度等,来规范电子商务当事人在电子签名活动中的行为,确立其行为准则。本文拟就数据电文的基本法律问题作一探讨,以期对我国电子签名活动的规范有所裨益。


一、 数据电文的概念和作用

数据电文即电子意思表示。学者认为,电子意思表示是指利用资讯处理系统或电脑而为意思表示的情形。宜依据实际过程和内容,对电子传达的意思表示、自动化意思表示与电脑意思表示三者加以区分。[2]所谓电子传达的意思表示,是指意思表示由当事人借助电脑做成,并经由网络传送,亦即意思表示借助于电脑,但仍属于因人的意思与行为而生。所谓自动化意思表示,是指对于人类或者机器读取方式所输入的资料,由电脑借助电脑程序,做成意思表示的情形。此一自动化意思表示与传统自动贩卖器情形之差异在于:自动贩卖器仅仅发出已作成的意思表示,亦即对于不特定人为要约的意思表示,但其本身并不做出任何意思表示;反之,自动化意思表示的特色在于资料处理系统的设置者并未事先作成任何意思表示,而是仅仅事先设定处理资料的程序而已,而使资料处理系统或者电脑得以依据其后个人输入的资料,予以处理并作出一定的意思表示。所谓电脑意思表示,与上述两种意思表示的主要差异在于:一方的意思表示借助电脑程序自动地做成,并借助网络电子化地予以传达。
数据电文一词最早在国际法律文件中出现是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6年共同制定的《行政、商业和运输、电子数据交换规则》。该《规则》规定,贸易数据电文是指当事人之间为缔结或者履行贸易交易而交换的贸易数据。对于数据电文的涵义,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第2条和《电子签名示范法》第2条均规定:“‘数据电文'系经由电子手段、光学手段或类似手段生成、储存或传递的信息,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电报,电传或传真。”根据《电子商务示范法颁布指南》第2条第30至32项和《电子签名示范法颁布指南》第98至100条的规定,数据电文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数据电文”的概念不限于通信方面,还应包括计算机产生的并非用于通信的记录。因此,“电文”这一概念包括“记录”这一概念。但是,如果有些国家认为有必要,可以参照第6中关于“书面形式”的各特点要素增加关于“记录”的定义。2、这里提到的“类似手段”一词的目的是要反映出,《电子商务示范法》不仅打算适用于现有的通信技术,而且打算适用于未来可预料的技术发展。“数据电文”定义的目的是要包含基本上以无纸形式生成、存储或传递的各类电文。为此目的,提及“类似手段”,意在包括可能用来履行与定义所列各种手段履行的功能的各种信息传递和存储手段,尽管“电子”传递手段和“光学”传递手段严格地说可能并不相似。为了《电子商务示范法》的目的,类似一词意为“功能上等同”。3、“数据电文”的定义还企图包含它的撤销或者修订。一项数据电文假定具有固定的信息内容,但可以通过另一数据电文予以撤销或者修订。美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将数据电文称为“电子记录”。美国《国际与国内商务电子签章法》第106条规定:“‘电子记录’指由电子手段创制、生成、发送、传输、接收或者储存的合同或者其他记录。”《统一电子交易法》第2条规定:“‘电子记录’是指由电子手段创制、生成、发送、传输、接收或者储存的记录。”新加坡《电子交易法》第2条规定:“电子记录指经由电子、电磁随机或其他信息系统中的方式创建、或从一个信息系统向另一个信息系统传递的方式创建、传递、接收或存储的纪录。”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电子交易条例》第2条规定:“电子记录(electronic record)是指信息系统所产生的数码形式的记录,而该记录——(a)能在信息系统内传递或由一个信息系统传递至另一个信息系统;并且(b)能储存在信息系统或其他媒介内。”
我国《电子签名法》第2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根据本条的规定,数据电文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1、数据电文使用的是电子、光学、磁手段或者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手段;2、数据电文的实质是各种形式的信息。
数据电文在合同中的作用表现为:1、电子意思表示一致是电子合同的成立要件之一。电子合同成立的根本标志是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即达成合意。也就是说,只有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即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且所有这些意思表示在内容上一致,电子合同方可成立。2、数据电文真实与自愿与否是确定电子合同效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电子合同的生效,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数据电文必须真实和自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数据电文不真实或者非自愿,则合同不能生效,无法实现当事人订立电子合同的目的。

二、数据电文的归属

数据电文的归属,就是如何认定数据电文的发出者或者其主体问题。它是数据电文的法律后果的先决条件。许多国家法律和一些国际组织制定的规则对此作了规定。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第13条规定:“(1)一项数据电文,如果是由发端人自己发送,即为该发端人的数据电文。(2)就发端人与收件人之间而言,数据电文在下列情况下时,应视为发端人之数据电文:(a)由有权代表发端人行事的人发送;或(b)由发端人设计程序或他人代为设计程序的一个自动运行的信息系统发送。(3)就发端人与收件人之间而言,收件人有权将一项数据电文视为发端人的数据电文,并按此推断行事,如果:(a)为了确定该数据电文是否为发端人的数据电文,收件人正确地使用了一种事先经发端人同意的核对程序;或(b)收件人收到的数据电文是由某一人的行为而产生的,该人由于与发端人或与发端人之任何代理人的关系,得以动用本应由发端人用来鉴定数据电文确属源自其本人的某一方法。(4)第(3)款自下列时间起不适用:(a)自收件人收到发端人的通知,获悉有关数据电文并非该发端人的数据电文起,但收件人要有合理的时间相应采取行为;或(b)如属(3)款(b)项所述的情况,自收件人只要适当加以注意或使用任何商定程序便知道或理应知道该数据电文并非发端人的数据电文的任何时间起。(5)凡一项数据电文确属发端人的数据电文或视为发端人的数据电文,或收件人有权按此推断行事,则就发端人与收件人之间而言,收件人有权将所收到的数据电文视为发端人所要发送的电文,并按此推断行事。当收件人只要适当加以注意或者使用任何商定程序便知道或理应知道所收到的数据电文在传递中出现错误,即无此种权利。(6)收件人有权将其收到的每一份数据电文都视为一份单独的数据电文并按此推断行事,除非它重复另一数据电文,而收件人只要加以适当注意或使用任何商定程序便知道或理应知道该数据电文是一份副本。”这一条的渊源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第5条,该条界定了支付命令发送人的义务。对于一项数据电文是否真是由表明为发端人的那个人所发送,如果发生疑问,即适用第13条,就书面信函而言,问题往往发生在有人指称该信函发端人的签字有诈。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也会发生未经授权的人发出一项电文,但其通过编码加密等手段的核证都是正确无误的。第13条的目的不是追究责任。它涉及的问题是数据电文的归属,为此而确立一种推定,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把一个数据电文看作为发端人的电文,同时对此推定又做出限制,如果收件人知道该数据电文并非发端人的电文。
美国《统一电子交易法》第9条第一款规定:“(a)一个电子记录……可归属于该电子记录……的行为人。该人的行为可由任何方式来表明(证明),包括用任何用以确定电子记录……是否可被归属的安全程序的效验来表明(证明)。”《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第213条规定:“归属的确定(a)一项电子……记录或履行归属于某人,如其为该人或其电子代理人的行为,或如该人根据代理法或其他法律应受其约束。依赖某一电子……记录或履行对另一人的归属负有证明此种归属的责任。(b)一人的行为可以包括显示一项归属程序的效力在内的任何方式予以证明。”新加坡《电子交易法》第13条规定:“(1)一项电子记录如系发送人自己发送,则该记录归属于发送人。(2)在发送人和接收人之间的电子记录如果系由下列人员发送,则记录被认为归属于发送人:(a)由有权为该发送人利益作出有关电子记录行为的个人发布;(b)由发送人设计的或为发送人利益而设计的信息系统程序自动加以执行。(3)在发送人和接收人之间,如果符合下列条件,接收人有权认为电子记录属于发送人并有权据此理解作出相应行为:(a)为证实电子数据是否由发送人发出,接收人正确运用发送人事先同意的为此目的的程序;(b)接收人收到的数据信息由某个人发出,该人与法定人及其代理人的关系足以使其获得发送人的进入途径,进入发送人自己为证实数字记录的方法途径。(4)第(3)款的规定不适用于下列情况:(a)接收人自收到发送人某项电子记录并非发送人发出的通知时起,并且能在合理的时间内作出相应反应;(b)第(3)款(b)项规定的有关情况,如果接收人通过合理谨慎的行为,或使用双方一致同意的程序,知道或应当知道电子记录不是发送人发出,则自其知道或应当知道的任何时间;(c)在其他情况下,如果接收人无从得知电子记录是否系发送人发出或无法据此理解行为。(5)如果一项电子记录系发送人自已发出,或被认定系发送人发出,或接收人有权据此理解行为,则在发送人与接收人之间,接收人有权认为收到的电子记录系发送人专为此目的发布,并可理解行为。(6)如果接收人通过合理谨慎的行为,或使用双方一致同意的程序,知道或应当知道收到的电子记录传输结果存在错误,则接收人不应认为有关电子记录系发送人发布。(7)接收人有权认为收到的每一份电子记录系独立的记录,并据此理解行为。但如果接收人通过合理谨慎的行为。或使用双方一致同意的程序,复制电子记录后,知道或应当知道电子记录系复制,上述情况不适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电子交易条例》第18的规定:“(1)如电子记录——(a)是发讯者发出的;或(b)是发讯者批准发出的;或(c)是信息系统发出的,而该系统是由发讯者和他人代发讯者编写程序以使系统自动运作及自动发出电子记录的,则除非该记录的发讯者与收讯者另有协议,否则该记录是发讯者的电子记录。(2)第(1)款不影响代理法及关于合约成立的法律。”
我国《电子签名法》第9条规定:“数据电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发件人发送:(一)经发件人授权发送的;(二)发件人的信息系统自动发送的;(三)收件人按照发件人认可的方法对数据电文进行验证后结果相符的。当事人对前款规定的事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三、数据电文的确认收讫

数据电文的确认收讫,是指收件人收到发件人发送给他的数据电文后,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采取一定的行动对收到数据电文这一事实予以确认。为了在法律上解决数据电文的确认收讫,许多国家法律和相关国际组织制定的规则中明确规定,一项数据电文如需确认收讫,收件人应在一定期限内向发件人做出确认,否则视为发件人的数据电文未收到,发件人有权否定该项数据电文的效力。
对于数据电文的确认收讫,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第14条规定:“(1)本条第(2)至(4)款适用于发端人发送一项数据电文之时或之前,或通过该数据电文,要求或与收件人商定该数据电文需确认收讫的情况。(2)如发端人未与收件人商定以某种特定形式或某种特定方法确认收讫,可通过足以向发端人表明该数据电文已经收到的(a)收件人任何自动化传递或其他方式的传递,或(b)收件人的任何行为,来确认收讫。(3)如发端人已声明数据电文须以收到该项确认为要件,则在收到确认之前,数据电文可视为从未发送。(4)如发端人并未声明数据电文须以收到该项确认为条件,而且在规定或商定时间内,或在未规定或商定时间的情况下,在一段合理时间内,发端人并未收到此项确认时:(a)可向收件人发出通知,说明并未收到其收讫确认,并定出必须收到该项确认的合理时限;(b)如在(a)项所规定的时限内仍未收到该项确认,发端人可在通知收件人之后,将数据电文视为从未发送,或行使其所拥有的其他权利。(5)如发端人收到收件人的收讫确认,即可推定有关数据电文已由收件人收到。这种推断并不含有该数据电文与所收电文相符的意思。(6)如所收到的收讫确认指出有关数据电文符合商定的或在适用标准中规定的技术要求时,即可推定这些要求业已满足。(7)除涉及数据电文的发送或接收以外,本条无意处理源自该数据电文或收讫确认的法律后果。”《电子商务示范法颁布指南》第14条第93项指出,是否使用功能性的收讫确认,这是应由电子商务用户作出的业务性决定;《电子商务示范法》无意做出关于使用此种程序的强制性规定。但是,考虑到确认收讫系统所具有的商业价值以及在电子商务情况下广泛使用着此种系统,人们觉得,《电子商务示范法》应当触及因使用确认收讫程序而产生的一系列法律事项。应当指出,“确认收讫”概念有时用来包括各种各样的程序,从简单的确认收到一项电文(并不提示具体内容)到具体表明同意某一特定数据电文的内容,在许多情形下,“确认收讫”概念有时用来包括各种各样的程序,从简单的确认收到一项电文(并不提示具体内容)到具体表明同意某一特定数据电文的内容,在许多情形下,“确认收讫”程序相当于邮政系统的“回执”制度。在各种的情形下都会要求确认收讫,例如在数据电文本身,在双边或者多边通信协议内,或者在“系统规则”内,应当考虑到,不同的确认收讫程序意味着不同的费用,第14条的规定是假定确认收讫程序是由发端人斟酌采用的。第 14条并不打算涉及因发出一份确认收讫通知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只不过确立收到数据电文这一事实。例如,某一发端人在发出的数据电文中提出报盘或者要约,并要求发回收讫通知,那么确认收讫通知只不过证明该发盘已经被收到。究竟发回收讫通知是否属于接受发盘或者确认要约,不由《电子商务示范法》解决,而应由《电子商务示范法》以外的合同法解决。
新加坡《电子交易法》第14条亦对数据电文的确认收讫作了规定:“(1)在发出电子记录或通过电子记录方式的同时或此前的时间内,第(2)、(3)、(4)款的规定适用于发送人要求或事先同意接收人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或通过特定的方法作出接受确认的意思表示。(2)如果发送人并未同意接收人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或通过特定方法作出收受的确认表示,确认可通过:(a)接收人采用的任何确认通知方式。包括自动的和其他的方式;(b)接收人的任何行为,该行为足以向发送人表明已收到电文记录。(3)发送人声明电子记录的效力取决于收受确认,则电子记录在未收到任何确认之前,应视同从未发送。(4)发送人如未声明电子记录的效力取决于收受确认,且在发送人声明或同意的时间内未受到接收确认,发送人可以:(a)通知接收人尚未收到确认并指定收受确认的合理时间;(b)如果再在a项指定的合理时间由未收到确认发送人可以在告知接收人的同时,将该电子记录视同从未发送,以可以行使任何其他权利。(5)如发送人已收到接收人的确认,除非有相反证据的出现,相关电子记录尚未已被接受。但这一原则并不保证电子记录的内容与收到的记录相符。(6)如果收受确认表明电子记录符合双方一致同意的或一致使用的标准中的技术要求,则除非有相反证据的出现,电子记录视为符合技术要求。(7)除上文所指的电子记录的发送与接收,本部分规定不能用于解决电子或收受确认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我国《电子签名法》第10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数据电文需要确认收讫的,应当确认收讫。发件人收到收件人的收讫确认时,数据电文视为已经收到。”可见,我国对数据电文的确认收讫的态度是:1、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数据电文需要确认收讫的,收件人应当依法确认收讫。我国目前尚未有法律、行政法规对数据电文的确认收讫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是,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今后可能会有一些法律、行政法规对数据电文的确认收讫作出规定。在这种情形下,数据电文就必须经确认收讫。2、当事人约定数据电文需要确认收讫的,收件人应当确认收讫。这一处理办法充分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受传统交易习惯的影响,当事人对于以数据电文的形式传递信息往往有一种不信任感。为了保障交易安全,当事人之间可以约定数据电文的确认收讫。在这种情形下,数据电文同样必须经确认收讫。3、无论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还是当事人约定数据电文需要确认收讫,数据电文的收到时间为发件人收到收件人的收讫确认的时间。

四、数据电文的发送与接收

在电子交易过程中,计算机不断地发送和接收数据电文,并对它们进行自动处理。因此,如何确定一项数据电文发送和接收的时间和地点,不但是电子交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是电子数据交换协议、数据电文的国内立法及国际立法规范的重点对象。
对于数据电文的发送和接收的时间和地点,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第15条规定:“(1)除非发端人与收件人另有协议,一项数据电文的发出时间以它进入发端人或代表发端人发送数据电文的人控制范围之外的某一信息系统的时间为准。(2)除非发端人与收件人另有协议,数据电文的收到时间按下述办法确定:(a)如收件人为接收数据电文而指定了某一信息系统:(一)以数据电文进入该指定信息系统的时间为收到时间;或(二)如数据电文发给了收件人的一个信息系统但不是指定的信息系统,则以收件人检索到该数据电文的时间为收到时间;(b)如收件人并未指定某一信息系统,则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任一信息系统的时间为收到时间。(3)即使设置信息系统的地点不同于根据第(4)款规定所视为的收到数据电文的地点,第(2)款的规定仍然适用。(4)除非发端人与收件人另有协议,数据电文就以发端人设有营业地的地点为发出地点,而以收件人设有营业地的地点视为其收到地点。就本款的目的而言:(a)如发端人或收件人有一个以上的营业地,应以对基础交易具有最密切关系的营业地为准;又如果并无任何基础交易,则以其主要的营业地为准;(b)如发端人或收件人没有营业地,则以其惯常居住地为准。”这里的“发端人”系指可认定是由其或代表其发送或生成该数据电文然后或许予以储存的人,但不包括作为中间人来处理该数据电文的人;“收件人”系指发端人意欲由其接受该数据电文的人,但不包括作为中间人来处理该数据电文的人;“中间人”就某一特定数据电文而言,系指代表另一人发送、接收或存储该数据电文或者就该数据电文提供其他服务的人;“信息系统”系指生成、发送、接收、储存或用其他方法处理数据电文的一个系统。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拟订《电子商务示范法》第15条的原因是认识到许多现有法律规则的实施中,必须确定收到信息的时间和地点。电子通信技术的使用使得难以确定收到信息的时间和地点。常常有这种情况:电子商务的使用者将信息从一国发到另一国,但并不知道通信作业经由哪些地点的信息系统来完成。此外,某些通信系统可能在通信各方并不知道的情况下改变了所在地。《电子商务示范法》因此意图反映一个事实,即信息系统的所在地是没有关系的,并定出一个更加客观的标准即当事各方的营业地点。
美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规定大致与《电子商务示范法》的内容一致。美国《统一电子交易法》第15条规定:“(a)除非发送者与接收者另有约定,一个电子记录的发送时间是:(一)当电子记录被适当地发给或者适当地发至接收者指定的或其用以接收所发送的那种类别的电子记录或信息为目的的信息处理系统,且接收者能够从该系统中重新取得此电子记录;(二)此电子记录具有能够被该系统进行处理的形式;并且(三)此电子记录进入的信息处理系统不为发送者或以发送者名义发送此电子记录的人所控制,或者此电子记录进入了由接收者指定的或使用的、并为接收者所控制的信息处理系统的领域。(b)除非发送者与接收者另有约定,一个电子记录的发送时间是:(一)此电子记录进入接收者指定的或用于接收所发送的那种类别的电子记录或信息为目的的信息处理系统,且接收者能够从该系统中重新取得此电子记录;并且(二)此电子记录具有能够被该系统进行处理的形式。(c)即使该信息处理系统所处的地点与按照(d)款此电子记录视为被收到的地点不一致,(b)款仍适用。(d)除非在电子记录中明确订明或经发送者与接收者明确约定,一个电子记录视为自发送者的营业处所发出并在接收者的营业所被收到。为本款之目的,并适用下列规则:(一)如果发送者或接收者的营业处所多于一个,以与潜在交易有最密切联系的处所为该人的营业处所;(二)如果发送者或接收者没有营业处所,以发送者或接收的住所,依其情形,为营业处所。(e)一个电子记录按照(b)款被收到,即使没有任何个人意识到其被收到。(f)从一个(b)款所称的信息处理系统中收到一个电子认可,即证实了一个记录被收到,但其本身并不证实发送的内容与收到的内容一致。(g)如果某人意识到按照(a)意欲发送的电子记录,或者按照(b)款意欲接收的电子记录,实际上并未发出或收到,则发送或接收的法律效果由其他得适用之法律决定。除其他法律允许的范围外,本款的规定不得由协议变更。”新加坡《电子交易法》第15条规定:“(1)除非发送人与接收人之间另有约定,电子记录在该记录进入发送人控制范围之外的信息系统,或某人为发送人的利益发出电子记录的时候,发送完成。(2)除非发送人与接收人之间另有约定,某一电子记录的收受时间按以下方式确定:(a)如果接收人为接收电子记录指定了信息系统,那么收受(І)在电子记录进入指定的信息系统时成立;或(И)电子记录进入了接收人的信息系统,但该系统不是接收人指定的,那么当接收人恢复电子记录时收受成立;(b)如果接受人未指定信息系统,电子记录进入接收人的信息系统时收受成立。(3)当信息系统驻留区与第(4)款下指定的电子记录接收地点不一致时,第(2)款的内容不适用。(4)除非发送人与接收人之间另有约定,电子记录被视为在发送人营业所在地发出,在接收人营业地接受。(5)在本条规定中,(a)如果发送人或接收人有一个以上的营业地,则其营业地指与交易最密切联系的地点,交易不发生时,则以其主要营业地为准;(b)如果发送人或接收人没有营业地,则指其惯常居住地;(c)公司实体的惯常居住地指公司设立地法定成立地。(6)本条规定不适用于部长以条例形式规定的有关情况。”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电子交易条例》第19规定:“(1)除非某电子记录的发讯者与收讯者另有协议,否则该电子记录在发讯者控制以外(或代发讯者发出该记录的人控制以外)的信息系统接受该记录时,该记录即属发出。(2)除非某电子记录的发讯者与收讯者另有协议,否则该电子记录的接收时间按以下规定决定——(a)如收讯者已为接收电子记录指定某信息系统,电子记录的接收——(І)在该系统接收有关电子记录时发出;或(И)(如有关电子记录是向属于收讯者但并非上述指定信息系统发出的)在收讯者知悉有该记录时发生;(b)如收讯者没有指定信息系统,电子记录的接收在收讯者知悉有该记录时发生。(3)即使信息系统的所在地与根据第(4)款视做出或接收电子记录所在的地点不同,第(1)及(2)款仍然适用。(4)除非发讯者与收讯者另有协议,否则电子记录视作——(a)在发讯者的业务地点发出;及(b)在收讯者的业务地点接收。(5)为施行第(4)款——(a)如发讯者或收讯者有多于一个的业务地点,业务地点指与有关电子记录所涉及的交易有最密切联系的业务地点,如没有涉及任何交易,则指发讯者和收讯者的主要业务地点(视属何种情况而定)(b)如发讯者和收讯者没有业务地点,则业务地点指发讯者或收讯者的通常居住地。(6)如发讯者及收讯者在不同时区,时间指国际标准时间。”这里的“发讯者”(originator)就某电子记录而言,指发出或产生该记录的人,或由他人代为发出或产生该记录的人,但不包括中介人。“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指符合以下所有说明的系统:(a)处理信息的;(b)记录信息的;(c)能用作使信息记录或储存在不论位于何处的其他信息系统内,或能用作将信息在该等系统内以其他方式处理的,及(d)能用作检索信息(不论该等信息是记录或储存在该系统内或在不论位于何处的其他信息系统内)。
我国《电子签名法》对数据电文发送和接收的时间和地点亦做了规定。1、对于数据电文发送和接收的时间,《电子签名法》第11条规定:“数据电文进入发件人控制之外的某个信息系统的时间,视为该数据电文的发送时间。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该数据电文的接收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该数据电文的接收时间。当事人对数据电文的发送时间、接收时间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2、对于数据电文发送和接收的地点,《电子签名法》第12条规定:“发件人的主营业地为数据电文的发送地点,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数据电文的接收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发送或者接收地点。当事人对数据电文的发送地点、接收地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参考文献:
[1] 张楚著:《电子商务法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2] 杨芳贤:《电子商务契约及其付款之问题》,台湾《中原财经法学》1999年第5期。

关于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地区标识码和银行标识码的补充通知

国家外汇管理局


关于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地区标识码和银行标识码的补充通知
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分局:
一、国际收支统计申报采用的行政区划代码为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06-21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260-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95)汇国函字第206号中有关代码与95国家标准有异义的以国家标准GB/T2260-1995
为准。
二、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的地区代码为三段六位编码,具体划分原则为前二位北京11,天津12,上海31,中间二位为直辖市对应区的顺序排列(编码见GB/T2260-95中对应区的编码),最后二位为对应区中分理处的排列(请分局自编)。请三个直辖市分局将
本市银行及金融机构编码排列转报总局。



1996年1月1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